“历史学是什么”?关于这个命题,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曾有专著进行过详细阐释,而这本书通常也是历史系新生的必读书目。这里,我站在读了七年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视角,谈一下自己对这个命题的认识。首先,历史学和考古学不能划等号。自我被历史学专业录取后,但凡被亲朋好友问及自己所学专业,总会得到这样的回应:“考古啊”。或许依照他们的认知,遗址、墓葬、文物、洛阳铲……这些才是历史学的应有特征。但实质上,历史学门类包含了历史学、世界史、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多个专业,分工明确,各有所长。
徜徉书籍,历史可以很有趣
曾经,“天生我才难自弃,一朝进入历史系”在同学们之间盛传,当你看到课程内容后相信会对这句话心有戚戚。以我所在学校来说,整个本科阶段要学习的必修课程包括古代汉语、历史文选、史学概论、宗教学概论、考古学通论、民族学通论等,同时还要接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等一系列的“历史”课程,知识量的宽度和广度可见一斑。
当然,除了浩瀚的“史卷”之外,也有很多有趣的人或事。此前你或许感慨过百家讲坛中历史学者们的满腹经纶、口若悬河,其实在历史学的课堂上,也有这样一位老师,端一杯清茶就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也会偶尔遇到“奇葩”的考试:要求你进行汉字繁体和简体的转换,画出某历史遗址出土陶器的表面纹饰,论述康熙帝的十大历史贡献……这时,身边总有几位同学能一字不差地以竖排繁体字撰写课后作业,以背诵《说文解字》作为自己的日常消遣,甚至还有一位在网上发表学习成果而小有名气的历史博主。
在历史系,我们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读书,每位任课教师都会列上一串长长的推荐书目,让我们得以按图索骥、徜徉书海,有时还会得到一篇读后感作为课程作业。为了完成论文,我们也需要查阅大量书籍、参考大批文献,以此锻炼自己收集、整理、归纳、提炼信息的能力,在不同观点中做出自己的判断,最后便是立足论据,通过自己的文字去呈现观点并说服读者。
思维与视野,历史给予我们的礼物
犹记得有位老师告诉我们:“你们中大多数将来可能都不会从事学术工作,但学历史终将对你们的人生有所助益。”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似乎可以尝试对这段话做一番注解了。是的,七年时光过后,我没有成为历史学家,我只是一个接受过历史学熏陶的普通人。那这七年又给我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记?大概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思维、视野。历史学是一门严谨而又理性的学科,它所传授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或技能,而是在读书、论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我们的思维方式,引导我们另辟蹊径,从不同切入点去审慎思考和辩证解析问题。或许这种收获并不容易量化,但在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却总能感受到它们默默提供的助力。
不可避免,很多人也会质疑历史学的就业情况,认为毕业生大概率只会去担任中小学历史教师。但以我周围同学们的就业情况来看,公务员、记者、企业文员等都可以成为大家的职业选择。历史学作为一个基础专业,自然很难达到严格意义上的对口就业,毕业后的选择和去向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和能力。
网上报名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www.rule13l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