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所接触的美术教育,让每一位艺术生似乎都有着艺术家的自觉,加上国内大部分的设计专业都对美术基础有一定的要求,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在潜意识中,将艺术与设计在无形中划上等号,但实际上,两者有着本质区别:艺术的主体是“我”,而设计的主体是“他”.
简而言之,艺术是感性的,是一种为了共性而个性的艺术表达,而设计往往是理性的,立足与解决人与人、人与物之家的相互关系。目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出发点与思维方式的不同,但两者并非处于完全对立的关系,相反,艺术与设计的学习,确实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这也正是多数国内外艺术院校考察同学们艺术表现力的初衷。
站在艺术生的角度,保持对于生活的敏感性是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灵感、捕捉思维的重要方式。当然,此处所说的敏感,并不等同于伤春悲秋的无病呻吟,而是指善于发现周围事物的异于寻常之处,以及能够迅速觉察到一些在人群中突然被不断传播开来的信息,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种现象。
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特质可能无关痛痒,但是对于准备在艺术方向深造的同学们来说,这样的特质却是必须具备的,因为缺乏了敏感度,也就意味着对于创作主题的挖掘也就很难深入,无法挖掘出自己对于万事万物真正的感知力,也就丧失了在作品中能够打动考官最重要的一环。
比如艺术家Ben Cain的作品,将手指运动这一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生理变化,运用到了作品创作当中。通过对这一现象的仔细观察,艺术家Ben Cain最终体会出了其中的微妙关系,并通过描绘手指运动的视觉来抓取感官体验的交互性,以此暗示身体和物体之间的互换性。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案例,但艺术家Ben Cain却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从中探索出了身体和周围环境的无限可能性。
对部分同学来说,这样的特质是天生就被开发出来的,但更多的是,很多人被动性地屏蔽掉了来自生活的信号,每天套着隔绝感知的身体,沉浸于一成不变的社会规则,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说,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打开自己的隔绝屏障,细心地去观察生活。
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着重训练自己的敏感度:
1.广泛积累:去看那些能令你回味、让你产生思考的有趣作品;
2.学会记录:可以尝试用任何方式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3.尝试反思:对于那些似乎习以为常的生活提出问题,比如我为什么不喜欢吃梨子?
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是最有用的,关键是看你们的坚持与积累.
艺术生最不缺的往往就是天马行空的想法,但最缺的,也正是表达想法的执行力与豁出去表达的勇气。毕竟想的再多最终要落实到图面表达上。这就意味着,不管同学们的内心戏再多,最终还是要学会用视觉,将脑海中的故事表达出来。
表达技巧似乎已经成为艺术生必备的基础技能之一,但是技巧并不等同于表现力,对于国外考官来说,创意的表现手法与合适的视觉载体才是表现项目主题、以及体现同学们作为设计师基本素养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国内的同学来讲,所谓的动手能力,往往止步于最后的3D渲染。但是对于多数国外院校来说,动手能力着重体现在成品制作环节,不仅体现着同学们的设计严谨性,更直接决定着同学们的作品能否在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
对于准备就读艺术高中的同学来说,不论是学习艺术还是学习设计,这几点基础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学艺之路道阻且长,愿君乘风破浪,直达沧海。
网上报名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www.rule13l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