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魅力之“真假”梵高自画像--上


原标题:艺术的魅力之“真假”梵高自画像--上

艺术的魅力之“真假”梵高自画像--上

“假”梵高

艺术的魅力之“真假”梵高自画像--上

不得不说梵高最近真的挺忙的,先是他的《春日花园》在3月30日凌晨被盗,再到近日,网传奥赛美术馆的一位安保人员6岁的女儿对梵高的《自画像》进行了“再创作”,引起了网络上一阵骚动和“哀悼”,并表示这要是愚人节的恶作剧该有多好。但实际上,发布此消息的en24.news网站上标明的日期就是4月1日,确实是愚人节的恶搞新闻。

艺术的魅力之“真假”梵高自画像--上

的确,哪怕在疫情期间,大家也没有停止对梵高的关注,可见其魅力不同一般。不过,这则恶搞新闻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一些有趣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首先,6岁的小女孩或许需要踩着椅子才能够精准地加工这幅《自画像》,其次,更重要的是,熟悉梵高的人应该会立马对小女孩平滑的笔触感到惊讶,毕竟“穷自己也不能穷作品”的梵高,毫不吝啬地往画布上“堆”颜料的做法在画面上所制造出的凹凸不平的肌理,多多少少会“阻碍”小女孩画出如此顺畅的线条。

新发现的“真”梵高

当然,无论如何,离开人世快130年的梵高如今仍魅力不减,确实是一件好事,而除了坏消息和假消息之外,最近也有真实的好消息。在今年1月20日,荷兰的梵高美术馆发布消息称,藏于挪威奥斯陆国家博物馆(Nasjonalmuseet)的一幅疑似梵高创作于1889年的《自画像》,被最终确认为就是他画的。

Self-Portrait Vincent van Gogh 1889 Oil on canvas 51.5 x 45

Self-Portrait

Vincent van Gogh

1889

Oil on canvas

51.5 x 45 cm

© Nasjonalmuseet

20世纪以来,这件奥斯陆《自画像》的原作者一直都颇受争议,具体可大致分为2个重要的时间点:

1.1910年,时任奥斯陆国家博物馆馆长的詹斯·帝斯(Jens Thiis),将这件作品购入馆藏,学者当时判断它是梵高的首件《自画像》,并进行公开展示;

2.1970年代,学界公开对这件《自画像》的真实作者表示质疑,“论战”可谓激烈且持久:最大的疑点是,它与其他确定为梵高原作的《自画像》在风格上相去甚远,最明显的例证是它的用色;其次,专家对此作的具体创作日期存疑。

Portrait de Van Gogh / oreille mutilée

Photograph of Self-portrait in Oslo and its reverse, with an annotation by Eugène Blot

c.1909

© Cassirer-Archive, Zurich

注:

这是1909年拍摄的奥斯陆《自画像》的照片,当时画面没有被涂改或修复的痕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子。

“真假”疑云

实际上,早在70年代的质疑声中,著名的梵高书信研究专家Jan Hulsker通过分析发现,奥斯陆的《自画像》是唯一一幅可以在他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找到对应的自画像作品——1889年9月20日,梵高在信中提到画自画像是他“在病中(‘malade’)的一次尝试”。

To Theo van Gogh

Saint-Rémy-de-Provence

On or about Friday,20 September 1889.

© vangoghletters.org

注:

梵高原信,红字为malade即患病一词。

1889年7月中旬,梵高经受了第一次严重的精神病发作,这场疾病困扰了他长达一个半月之久,直到9月1日才痊愈。在疾病发作的后期阶段,梵高的病情开始出现好转的迹象,他在8月22日的信里谈到,虽然他即将度过这次危机,却仍感到“心神不宁”(‘la tête derangée’),但他也表示已经可以重新拾起画笔了,随后他就画了两幅典型的梵高式自画像,分别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和巴黎奥赛博物馆。因此,学者推断这幅自画像应该是在8月22日之后不久完成的。

To Theo van Gogh

Saint-Rémy-de-Provence

Thursday,22 August 1889.

注:

梵高原信,红字为la tête derangée,即“心神不宁”。

另一个有趣的论据是,当时蒂斯馆长根据此画“未完成”的程度,尤其是梵高模糊不清的耳部轮廓,认为它是在梵高割下自己的耳朵,即1888年12月之后画的,因此肯定它是1889年的作品。如果我们暂且不考虑发病时的梵高会否注意刻画细节,按照梵高对镜作画的习惯,他画的《耳缠绷带嘴含烟斗的自画像》显示他的左耳被包扎了起来。而奥斯陆的《自画像》,以及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和奥赛美术馆的两幅《自画像》,可见梵高在画中改变了不同于割耳前的人物朝向,也就是说画的是他的右半边脸,因为他当时已经把左耳割了下来。虽然这种图像上的分析不无道理,但其正确性也是到最近才通过更多的技术手段才得以确证。并且,这一早期观点基本上是蒂斯馆长的个人推测,而作为当时奥斯陆国家博物馆的馆长,他对这幅“不完美”的梵高自画像如此倾心,且坚信这就是梵高所作的原因,实际上与他个人对整个后印象派绘画的喜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奥斯陆国家博物馆也是在其带领下,得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跃成为欧洲最早收藏现代艺术的重要博物馆之一。

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and pipe

January 1889

Oil on canvas

51 × 45 cm

Private Collection

© wikipedia

Self-portrait

1889

Oil on canvas

57.7 x 44.5 cm

©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Self-portrait

1889

Oil on canvas

65 x 54 cm

© Musée d'Orsay

显然,与后两幅作品不同的是,梵高在奥斯陆的《自画像》中表现出一副病态——他的头微微低着,身体有些偏离观众的视线;怯生生的眼神试探性地打量着画外。而他脸上的表情也毫无生气,统一在以棕绿色为主色调的整个画面中,仿佛所有的不安和歇斯底里都被笼罩在深沉的表面之下,压抑的情绪从画面的各个角落中渗透出来。

梵高博物馆高级研究员、阿姆斯特丹大学艺术史教授Louis van Tilborgh表示:“虽然梵高当时很害怕承认自己和疗养院中的其他病患处于类似的状态,但这幅自画像很可能是他为了让真实的自己和镜子里的自己达成和解——一个他不希望成为的人,但他确实是这样一个人。”此外,Tilborgh教授还强调,“这也是这幅自画像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的原因,它甚至具有疗愈的作用——这是梵高在精神失常时创作的唯一一幅自画像。”

Self-Portrait

Vincent van Gogh

1889

Oil on canvas

51.5 x 45 cm

© Nasjonalmuseet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www.rule13l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