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北大第一医院肿瘤转化研究中心张宁团队与北大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张泽民团队、北大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朱继业团队紧密合作,在《自然》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
北大团队发表癌症治疗重大发现怎么回事
北大第一医院肿瘤转化研究中心张宁团队与北大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张泽民团队、北大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朱继业团队紧密合作,在《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Liver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subtypes and neutrophil heterogeneity”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首次报道了肝癌 “免疫微环境”的5种亚型并就其中一种类型深入研究,揭示出了部分中性粒细胞在癌症免疫中的负面作用,为肝癌治疗、乃至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治疗癌症,可以直接针对癌细胞下手,如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也可以整治癌细胞所赖以生存的“微环境”:通过免疫调节,激发免疫系统的潜力来对抗癌症。
由于每名患者的癌症细胞所处的免疫微环境都存在差异,要想实现精准的免疫调节治疗,就要弄清楚癌症的免疫微环境可以分成几种类型。因此,肿瘤的免疫微环境是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不过在单细胞层面上,此前还没有人进行该精度的测序研究、染色研究等。
北大团队根据免疫细胞的状态,首次在单细胞层面的精度上,总结提出五种免疫微环境,分别是:免疫激活型、髓系富集免疫抑制型、基质富集免疫抑制型、免疫排斥型和免疫驻留型。其中,第二种和第三种微环境同为免疫抑制型,但发挥作用的免疫细胞分别为髓系细胞和基质细胞。该环境会抑制、阻止免疫细胞正常工作,使得免疫细胞无法吞噬杀死癌细胞,让癌细胞在人体内“为所欲为”。
在探究是什么让免疫细胞“罢工”时,研究团队针对第二种髓系富集免疫抑制型微环境深入探究,发现原来是具有一定免疫功能的中性粒细胞发生了“叛变”。找到这个原因,就提供了一个新的改善免疫微环境的方向,也就是今后肝癌治疗的新方向。
本次实验对中性粒细胞的成功分析,其一得益于“无抗体富集”策略,即全盘研究细胞的策略。经过一年多的前期数据分析,研究团队才将100多万个细胞的类别定出来,并最终得到涵盖13个大类的89个小亚群。文章中还首次发现了之前未报道的11种中性粒细胞。这次分出的89个亚群,也为今后癌症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分子遗传学的基础,不仅是对肝癌,对所有的癌症来说,都很有意义。
本次研究中,课题组在数据分析与动物验证方面结合良好,说明了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研究团队提出,中性粒细胞可以是肝癌甚至是癌症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靶点。这为今后肝癌乃至癌症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且关键的入口。
北京大学简介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京港大学联盟、全球大学高研院联盟、亚洲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21世纪学术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国际公立大学论坛、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维新变法之际,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大学。1937年迁至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返回北平。1952年成为以文理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并自北京沙滩等地迁至现址。2000年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北京大学。
网上报名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www.rule13l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