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高尔基积一生童年生活之素材而写成的一部小说,充满童趣。它用儿童纯真无邪的眼光,通过思考和感悟,抒发童年的欢乐和初涉人生的艰难苦楚。比如,他始终记得父亲下葬时被活活埋入墓穴的一只小蛤蟆;他喜欢在雪地上观察小鸟,喜欢在花园里营造自己的一角;他常常在夏夜的星空下沉思和阅读《安徒生童话》,并由此不时感到惊喜和感悟,等等。由此可见,此书确是一部青少年的“生活教科书”,既寓教于乐,又富有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在人间》叙述主人公阿廖沙刚满十一岁,就外出独立谋生的一段苦难经历,刻画旧俄外省各阶层人的生活画面。小主人公阿廖沙被外祖父赶出家门后,不得不去闯荡社会,先后在皮鞋店当学徒,到轮船上当洗碗小工,去绘图师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5306235表舅家当帮工,在圣像作坊当学徒,在市场剧院当勤杂工和配角等,干着与年龄、体力不符的体力活儿,备尝人间心酸和苦难。在充斥着愚昧、污秽的社会底层,阿廖沙也遇到形形式式的各等人物,其中有轮船上的厨师斯穆雷,泼辣、能干的洗衣妇娜塔莉娅,虚伪、狡诈的皮鞋店老板,充满小市民习气的绘图师表舅的家人。不可否认,在阿廖沙的一生中,给予他启蒙教育的当数伏尔加河轮船上的厨师斯穆雷。斯穆雷有一箱书,空闲余暇躺在船舱里的铺上,时常让阿廖沙念书给他听,并不时开导他:“一个人想聪明,就必须读书,而且要读正经的书。”在他有意无意的引导下,高尔基从小爱上了读书,并把读书当作人生的最大追求。但是圣像作坊附近的商人们为赌博,让一个叫“大胃口”的小伙子在两小时内吞食十俄磅腿肉,这种恶作剧的场面给阿廖沙留下了可怕的印象。洗衣妇娜塔莉娅用自己的血汗钱供女儿读书,期望日后能依靠她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女儿的背叛最终使她陷入绝望。高尔基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地抒发内心感受,揭示了旧俄时代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末了,阿廖沙为了不虚度年华,有所作为,决定去喀山上大学。第三部《我的大学》记叙阿廖沙满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年迈的外祖母,来到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他就清楚地意识到,上大学的梦想难以实现,因为必须直面人生,为生存而去受雇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码头仓库成了他追求科学知识的头一所社会大学。作家用在码头上的亲身经历描绘出劳动场面使读者不禁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与他一起干活的那帮衣衫褴褛的码头装卸工冒着寒夜的潇潇秋雨,从一艘触礁搁浅的货船上往岸上紧急抢卸货物。他们如醉如狂、甩开膀子大干的景象令阿廖沙不由得悲从中来,真切地体会到劳苦大众潜藏着的巨大力量和他们噩梦般的痛苦生活。空闲时,阿廖沙常去民粹派革命者杰连科夫的小图书室,读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马克思的著作,听喀山大学学生辩论和流放回来的革命者对沙皇黑暗统治的控诉,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头脑里进发出最初的革命思想火花。一八八七年阿廖沙遭到了一场严重的精神危机。他在大学生中没找到真正的朋友,对雇工们的宣传鼓动受到挫折,加之获悉有人被捕,外祖母去世,更主要的是,他探索已久的人生问题在理论书中找不到正确答案,这一切令他绝望,便萌生以开枪自杀了此一生的念头。所幸子弹只打穿一个肺叶,他才得以摆脱死神。半年后,在民粹派革命者罗马斯的带领下,阿廖沙去乡下做农民的宣传发动工作。在乡下,他们的宣传活动和组织苹果生产合作社引起富农们的仇恨,罗马斯的小铺被焚烧,阿廖沙险遭火海吞噬。在喀山的四年,阿廖沙虽然没能进大学的门,但在这所没贿围墙的大学里,他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结识了一些民粹派革命者,了解了农民的生活现状,逐步提高了觉悟,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正如高尔基自己回顾时所说的:“我虽然出生在下诺夫哥罗德,但精神上使我获得生命,却是在喀山。喀山是我最喜欢的一所‘大学’。”
网上报名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www.rule13l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