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考大学会更容易吗


高校扩招,考大学会更容易吗2023年常见问题答疑

高校扩招,考大学会更容易吗

7所在京高校近来联合发布的2023年高招政策中,新增招生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成为高频词。高校扩招是否意味着大学门槛的降低?近几年推出的强基计划进行得怎么样?大类招生是如何实施的?

高校扩招,考大学会更容易吗


高校扩招,考大学会更容易吗

扩招是否意味着大学好考了?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到来。从全国多地已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高考报名人数有所上升,仅北京高三年级在校生就有约6.1万人,比去年增加近1万人。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已明确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入学需求。

和往年相比,今年北京化工大学优化调整了专业,新增3个本科专业,即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资源化学专业和应用物理学专业。双学士学位专业招生计划大幅增加:今年设有4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招生专业,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大数据双学士学位)是首次招生。此外,化学专业(基础拔尖)招生计划增加至60人。

扩招是个好消息,但扩招不能与降分画等号。在此,我提几个重要的建议,帮助考生和家长读懂高校的招生简章,以免进入误区。

首先,要关注学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了解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投放的专业。比如,我们学校宏德书院的招生专业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法学(卓越实验班)、化学(基础拔尖),实施的是“三制三化”(书院制、双院制、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教育模式。为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了以院士为主体的特聘导师、以高层次人才(长江、“四青”人才等)为主体的学业导师、以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干部为主体的班级导师、以杰出校友为主体的成长导师、以优秀高年级学长为主体的朋辈导师等多层次导师育人体系。

其次,要充分考虑大类分流和转专业等入学后专业变动的要求。高校为学生提供入学后专业转换的机会越来越多,但不代表转了就一定好。考生要在报考前充分考量,入学后谨慎选择。大类招生的专业一般在学习一年后,分流大多数具有竞争性,成绩越高越具有选择主动权。我们学校提供多次转专业的机会,大一到大三均可申请,考核合格后转入。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的,也可申请转入学校指定的部分专业,且不受高考录取分数的限制。

第三,要理性看待扩招的专业。一般高校的扩招名额会分散到招生的大多数省份,所以具体到考生生源地,数量变化不会特别大。而且,增加的计划多为热门或优势专业,报考人数也会相对较多。还有的专业扩招,其实只是学院内部的人数调整,是此消彼长,而不是总体招生计划的增加。所以,扩招不一定带来录取分数的降低。

第四,要前瞻性考虑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变化趋势。ChatGPT火遍全网,对未来职业的影响众说纷纭。ChatGPT能“生成”,但不能“负责”。有“知识”,但缺少“常识”。所以,结构化或标准化的职业很容易被取代,而创造性强和社会性强的职业仍很难被取代。例如,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中有所应用,医疗影像专业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但医学和医疗专业仍然需要人类医生、护士和医疗保健专业人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AI生成海报又快又好,但高阶的创意和艺术更细腻的表达仍然需要人类的创造力和情感;ChatGPT虽然已经会写代码了,但是计算机行业需求会更加旺盛,因为计算机技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苹果砸到机器人的头上,绝不会发现“牛顿定律”,分析人类情感也一直是AI的短板。因此人类行为、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的深度理解需要人类的研究和分析,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仍然重要。

强基计划适合哪些学生报考?

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取消高校自主招生工作,代之以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起步阶段遴选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初心所在。强基计划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国情和教育发展现状,将评价选拔体系系统性重塑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破除“五唯”评价机制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相关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紧密结合,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方向和目标。根据文件要求,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在招生制度设计上,强基计划主要选拔两类群体,主体是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少数在某个领域具有突出才能的“偏才怪才”。就考核而言,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将以往自主招生的“降分录取”改为“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按综合成绩重新排序、择优录取,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后,同时,高校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查的笔试、面试,增强选才的科学性。具体来说,针对第一类考生,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85%,并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针对第二类考生,由高校提前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上,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采取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在完成规定的本科阶段有关课程、达到转段要求后,按照有关规定直接转段进入本校研究生培养阶段。各高校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分别制定了研究生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案,探索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

强基计划主要适合以下几类考生报考:一是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二是将来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方向的学生;三是对基础学科有浓厚兴趣,并具有钻研精神的学生。根据公开报道,强基计划实施三年以来,共录取新生1.8万余人,有关高校普遍反映,通过强基计划确实选拔了一批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

高校大类招生是如何实施的?

高考临近,大类招生也成为本科招生中的热门话题。

所谓大类招生,是指高校不按具体专业招生,而是将某些专业按照学科大类或文理科大类或同院系合并在一起,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进校后,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通识教育,再选择专业、分流培养。这一模式体现了高校“宽口径、厚基础、强实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不过,要深入了解大类招生,考生和家长还有一些事项需要关注:

第一,了解高校大类招生的类型。高校在进行大类招生时通常会结合各校实际,设计不同的大类招生方案。目前,国内高校大类招生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一是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招生;二是按院系进行招生;三是按“基地班”“试验班”进行招生;四是成立专门学院进行基础培养,再进行专业分流。

第二,了解不同大学的大类招生。高校设置大类招生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即使同一大类名称,不同高校包含的具体专业也不完全相同,培养方案、分流方案等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报考前对所报高校的大类一定要深入了解,避免“以偏概全”。

第三,关注大类招生的培养与分流。学生在大类招生入校后,相比于传统的按专业招生模式,会有更多选择专业的时间和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大类下所包含的专业还是会有相对的“冷”与“热”,如何能够在专业分流时成功进入心仪的专业,需要在报考前了解不同大类的分流方案,为未来选择专业打下基础。同时,还需要了解分流依据和分流时间。例如,“志愿优先、择优录取”“成绩优先、志愿选择”会产生不同的专业选择结果,而不同的分流节点意味着学生接受前期通识教育的时间存在差异,专业分流的节点大多数设置在第二、三或四学期。

第四,思考自己是否适合报考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具有“大类”的性质,学生报考某一大类,就等于选择了多个专业,增强了学生对不同专业的选择机会,可以减轻高考志愿填报时考生和家长面临专业选择的部分压力。特别是对具体专业了解不够深入、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还比较模糊的考生,更适宜报考大类招生。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的培养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和通识课程学习,学生对大类内的专业有了更多了解,再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及职业规划,理性选择专业,有助于提升对专业的满意度。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专业分流的范围是在所报考的大类内进行选择,因此仍需对大类招生所包含的专业有一定了解,避免出现对大类内某个或某些专业无法接受的情况,影响后续学习。

综合素质评价对升学有帮助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已不是“唯分数论”的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不再是一句空谈,而是实打实的政策制度。现在的高考旨在把一名学生从“平面的分”塑造成“立体的人”,通过多面的考察,看到学生个性鲜明、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新高考、综合评价等招生模式考察的一个维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新高考改革中“两依据一参考”中的重要衡量标准。很多学校把它作为学生教育教学的抓手和学生成长的记录,认为其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综合素质评价弥补了对于学生的单一评价方式,用“多把尺子量人才”,是今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改革创新的大趋势。

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主要内容则由基本信息、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与实践创造六大板块组成。那么,哪部分属于“硬指标”,什么样的内容更容易被高校看中呢?

高考既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残酷竞争,又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动容经历。所以除去从成绩数字上最容易体现出的学业成就之外,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乃是高校考察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体现着一个学生的情感与价值、态度与素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校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部分学生也出现了“重才轻德”的现象,甚至在大学入学后出现了违法乱纪的行为。这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学业研究,也会阻碍未来的全面发展。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较好的心理素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不卑不亢,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同时,如果学生在道德素质优秀的前提下能有一定的艺术追求与丰富的实践经历,那么在“千军万马过大桥”般的高考选拔中便可以锦上添花、脱颖而出。

客观来说,新高考选科计分方式的改变使得高考同分的学生数量相对增加,在分数相同的情况下,综合素质就成了区分学生优秀程度的重要因素。准确高效地对自身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打磨,打造符合高校“胃口”的综合素质评价,将为学生升学带来巨大优势。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这些学校具备较为显著的专业特色,其更偏向于同分数下对科研或专业学习有浓厚兴趣、丰富知识面、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心理素质较强的学生。如果考生已经对特定学校的特定专业心有所属,那么综合素质评价便是尤其不可忽略的重要考量。如2023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综合评价报名时,考生需要按级别、含金量及重要性上传获奖证书,申请复语测试的复语考生须提交复语证书和学习证明。录取阶段,外语专业招生综合评价成绩为考生的高考(实际考分)、能力测试两个方面的成绩以当地高考成绩满分值7︰3的比例加总,改变了高考定终身的选拔人才模式。不难看出,高校看重的不光是考卷分数,考生的卷外素质也很重要。

高考后还能不能报高职?

北京高职自主招生是由招生院校按照“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自主组织入学考试的一种招生方式,已参加北京市2023年高考报名的统考考生和单考考生均可报名参加。高职自主招生在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4月中下旬结束,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当年高考。

错过了高职自主招生,如果还想报考高职,也还是有机会的。以我们学校为例,符合条件的考生可以在今年6月高考后,参加统考高职(专科)招生报考我院。统考高职(专科)录取采用“统考+合格性学业水平考试”招生模式,录取时,除依据高考成绩(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成绩)外,招生高校会根据各专业培养需求,从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8门)中选定2门,考生相应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成绩合格方能投档。我们学校规定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为物理和信息技术合格。

2023年,高职(专科)志愿填报时间为7月21日至7月22日,专科招生设置专科提前批、专科普通批2个批次,并按顺序依次录取。其中专科普通批设置20个平行志愿,每个志愿设置1所院校1个志愿专业。高职(专科)平行志愿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志愿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符合要求且有计划余额的志愿。录取期间,按考生已填报志愿录取结束时,如当前批次高校计划未完成,将根据情况征集考生志愿。

网上报名
  • 姓名:
  • 专业:
  • 层次:分数:
  • 电话:
  • QQ/微信:
  • 地址: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www.rule13lt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