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高三复读成功故事,以及复读生的高考励志故事:奇迹靠自己创造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复读生的高考励志故事:奇迹靠自己创造
到了高考后招生的日子,我不禁又想到十六年前,自己考大学时那段艰苦时光。
那是1989年的8月,我由于过度紧张,高考的三天里几乎彻夜未眠,以至在考场上精神萎靡,其结果可想而知:班上52名同学,考取的42名,仅有10人落榜,其中就包括我。
看着同学们都相继领到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兴高采烈地准备着奔赴大学校园,我的心里如同刀扎,那年8月的盛夏对于我来说是灰色的。
在悲伤之余,一种不服输的情绪也不断在我心里涌动,我不相信大学对于我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我决定复读。
父母知道我的想法后,便开始忙活为我报补习班,可我在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后,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不上任何补习班,一个人在家自修!
这的确是个大胆的决定,因为历届的落榜生,都要在补习班进行复读,而我的做法几乎闻所未闻,父母坚决反对。我却有自己的道理:因为我原先就读的高中,是我所在城市的学校,但我却感到对那里的学习方式很不适应,而其他的高中,教学水平都不会比它更强。我觉得自己的基础还算不错,资质也不差,高考失利的原因一是精神过度紧张,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我是个爱独立思考和钻研的人,个性有些孤僻不太合群,对学校的那一套制度存在很强烈的抵触情绪,勉强去迎合,很难会有好的效果。
高考状元11在父母的反对声中,我在家里专门开辟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屋,把被褥、参考书搬进去,我便躲进小屋成一统,开始了一个人的“自修”,我称之为念“高四”。
我先是花了很长时间分析那年的高考试卷,弄清楚自己究竟差在哪里,再针对性地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并严格实施。
高考状元11在我的计划中,规定每天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2小时。也就是说,除了吃饭睡觉,我几乎每天都独自沉迷于书山题海,没人交流,几乎没有娱乐,那种枯燥和孤独的滋味可想而知。我在痛苦中不断鼓励自己,要坚持下去,要战胜寂寞。就这样,我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便爬起来背单词,上午是看书里理清概念,下午是翻参考书研究解题方法,晚上就自己进行模拟考试,自己判卷,每晚都学到十一、二点。实在厌倦了,就翻翻小说。
偶然间我看到了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它立刻吸引了我,小说的主人公也是被单独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小屋内,寂寞得快要发疯。他偷到一本书,是本枯燥的象棋棋谱,虽然以前他对象棋毫无兴趣,可在百无聊赖中,他便靠研究象棋打发日子,并从中发现了无穷的乐趣,使他羁押时原本枯燥的日子变得生动起来。他竟靠着自己的钻研,成为一个象棋高手。在被释放后,他的棋力竟可以与世界上的棋手平分秋色。这个故事极大地鼓励了我。我想我就是那个犹太人。我刻意把兴趣投入到各科的学习中,用心去发掘中它们蕴藏的乐趣,果真发现原先令我烦感的数理化竟蕴涵着无穷的妙趣,那一个个定理,和由定理推广的公式,竟可以完成对我们这个世界的高度概括,我们还可以借助它们来解决很多难题,这令我学习的兴趣大增。此时,读书算题对我来说,竟成了一种乐事。我一个人自学,遇到难题后没人可以帮助,只有靠自己冥思苦想。由于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每当在经过一番艰苦的思索,把难题解开时,那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我真的着迷了,仅管当时对于年仅18岁的我来说,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引起我的兴趣,但那时我的兴致却全部投入到了学习中,真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长期的“闭关”,我渐渐地胖了,终日躲在小屋里不见天日,我的脸色变得苍白,但我精神头儿却出奇的饱满。
高考状元11当然那时还是有干扰,它来自家父母,他们还在劝说我去读复读班。春节后他们竟瞒着我,给我报了一个重点高中的补习班,被我断然拒绝,父亲与我大吵一架,但最后尊重了我的选择。看到父母那忧虑的眼神,我不知道怎么去安慰他们,只有投入到学习中,我才会忘却烦恼。高考的失利使我变得坚强,在孤独中一个人苦修,使我练就了对困境的忍耐力,勤奋的学习使我尝到了奋斗的乐趣。此时的我已经非常自信,我已经渐渐感到通过近半年的自修,各科的知识点在我的脑海里已经脉络清晰,对于知识的理解比上次高考时明显深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是我对自身能力的肯定。这时,上大学的愿望已经不那么迫切,即使是上不了大学,我相信靠着自己的自学能力,也能掌握某种技艺,成为某行业的行家里手。
临近高考前的两个月,我已经完成了从初中到高中课程的整体复习。为了适应考试,剩下了日子我就每天在家里自己模拟高考,训练实战能力。我按高考规定的时间,做了一套又一套的卷子。渐渐又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考试方法,比如对于数学,一定要控制好答题的速度和填空选择题的准确性,这样就可以保证分数不至于太低。对于化学,在答题前应先在草纸上默写出元素周期表,这样对答题会有很大帮助。经过几十次的模拟后,分析着自己作为判卷老师,按严格得甚至有些苛刻的标准批下了的分数,我的信心更足了。
高考状元117月6日,高考前一天,我和往常一样,躺下便睡了,睡得很香。第二天果然精神焕发,正常发挥。
高考后的第2天,我就开始收拾书籍,准备去卖。父母说等发分数后再说吧,我却说我肯定能考上。收拾停当后我才发现,一年来我看过的参考书落起来有一人多高,而我做的试卷也是同样的高度。坐在它们中间,我不禁感到一阵酸楚,直到此时我才感到“高四”的一年自己实在是付出的太多太苦。
高考状元11后来,我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在街道办事处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办事员们听说我是在家自学后考上大学的,都颇感诧异,因为我的分数是我们这里复读生中的。而我的父母也向我传递着他们的同事在听到我没读补习班,靠自学考上大学的传奇后,流露出的佩服之情。我已不再是他们指责和担心的不孝子孙,成了家里人的骄傲。躲到小屋,我哭了,没有人知道我为此付出的艰苦努力和承受的巨大压力。
事实证明,我当初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着自己的选择的做法是正确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要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要对自己有信心。这就是我用实际行动证明的经验。
以后,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会不自觉地想到自己18岁那段难忘的“高四”岁月,并激励自己,战胜苦难。那段时光,将是我一辈子的美好回忆。
暂时在高考中失利的朋友们,在看过我的故事后,我想你们也一定会对重新开始的未来充满信心,那就去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重头再来吧。我相信,只要自信、自强,每个人都会成功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书写出一份独特的人生答卷。
复读生高考励志故事荐读
只要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那么有哪些复读生逆袭的事件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复读生高考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吉林高考文科复读状元圆梦北大
感受更多的是一个女孩的坚强和母女相依的那种永恒的爱。
孙一丁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母亲是她最好的朋友。采访她,她和我说的最多的是,妈妈。感谢最多的,是妈妈。给她支持最大的也是她的妈妈。一丁提到妈妈就滔滔不绝。小时候,一丁非常喜欢拉手风琴,可是家里很穷,家里都不同意她学乐曲。可是只有妈妈支持,妈妈说,不指望她能学出什么,但是只要她喜欢学,就愿意培养她,让她提高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这样贫苦的家庭,供小一丁坚持学习了八年的手风琴,直到她学习功课太紧,才停止。当问到一丁,琴拉的怎么样时,一丁笑着说,还不错。一句很平常的话让我们听出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出女儿一生的特长。
孙一丁是一个好强、坚韧的孩子,她为了圆她的.北大梦,为了二分之差,复读了两年。很多人都说,不错了,有一个好学校就可以了,为什么非要上北大。可一丁坚持,只有妈妈理解女儿,知道那是她的梦,妈妈支持她圆这个梦。就这样,母女互相鼓励着,终于今天一丁的梦圆了。孙妈妈说,在下午四点多才知道这个消息的,当时两个人抱头痛哭了。我想这泪水中更多的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快乐。
在采访一丁时,我问她:“考上状元,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呀?”她立刻告诉我,她的妈妈为她付出的太多太多。妈妈为照顾她,很少出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在开学前带妈妈去一次北京,去看看北大,去看看未名湖。我相信一丁,一定会圆了她的这个美丽地愿望的。女儿最崇拜的人是妈妈很幸运能第一时间访谈到了孙妈妈。当我们问孙妈妈眼里的一丁,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时,妈妈自豪的告诉我,一丁平时就很听话。什么事有做错了,只要一点拨,就会明白,而且会尽到努力做的最好。一丁永远是妈妈眼里的骄傲。当我问一丁你最崇拜的人是谁时,她脱口而出,是妈妈。这就是母女之间最幸福的评价吧。
高中五年状元学会了乐观孙一丁告诉我,她的五年高中生涯,她以为是对她的一种历练,学会的珍惜,学会了乐观,学会了面对挑战的应有的心态。考完试了,她告诉我,她想好好调理自己的身体,但也不会忘记学习的,特别是英语。她说英语不学会生熟的,她会每天坚持学习半小时的。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状元,一个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上进的状元,让我们祝福她和她的妈妈永远幸福、快乐吧!
辽宁文科状元弃港大72万奖学金复读
去年辽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入读香港大学一个月后,放弃72万元全额奖学金,退学回到本溪高中复读。希望追求更纯粹的国学,梦想进入北大中文系。今年,她以666分再次拿到辽宁省高考文科最高分,第二次获辽宁高考状元!
刘丁宁放弃港大有多重考虑
2013年10月,当刘丁宁选择从港大休学重考北大时,曾在国内媒体及教育界引起巨大关注与争议。关于休学的原因,刘丁宁70多岁的外公张引涛表示,香港天气比较潮湿,刘丁宁去了不久,全身长满了疹子。此外,外公还证实,刘丁宁去港大读书以后遇到的很大的问题就是,碰到用粤语授课的课程时难以适应,她很怕自己听不懂而落下课程。
刘丁宁的学长胡光明表示,港大文学院很少有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教授,其本科课程设计上缺乏古典文学不足为奇。在学术研究方面,着重于西方文艺理论、思潮。这也在根本上与向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刘丁宁的思路相悖。
在港大,上课、作业、考试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刘丁宁曾表示自己眼睛不好不习惯长时间看电脑,并且难以适应自主的学习方式。
另外,港大每年的学费是13.5万港币,住宿费是4万港币左右,72万奖学金差不多就是4年的学费和住宿费。而香港生活成本高,一天吃东西都需要100~150港币。刘丁宁的家庭十分普通,对于他们而言,生活成本也略高。
湛江地区理科复读状元周晓畅
“和我自己估计的分数差不多,但是,听到高考分数那一刻,还是有些小激动。”昨日下午,湛江理科状元周晓畅透露,昨天晚上,她从学校已知道了自己的高考成绩,晚上12点左右,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高校招生办的老师先后打来电话,力邀其报考他们各自的学校,并问她想上什么专业。
周晓畅说,到现在她自己还没考虑好该上哪所大学,不过北大和清华一直是她梦想的学府,现在有机会上他们中任何一所学校,都感到非开心。
周晓畅今年19岁,在今年高考分数为696分,勇夺湛江地区理科冠军。其实在去年,她已经参加了高考,并获得了重点分数线,但因没有考上理想中的学府,选择了复读。
“父母也很尊重我的选择。”周晓畅说,从小,她的父母都很重视她和姐姐、妹妹的学习成绩,虽然父母学历都不高,只是在家做点小生意,但非常尊重她们的想法。在她的记忆里,父母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讨论如何对她们进行教育。
周晓畅的姐姐目前在北京邮电大学读书,也曾是当地的“学霸”级人物。她的妹妹目前还在读中学,学习成绩优异。
复读一年从三本学渣逆袭成功的真实案例
用两个三本生的故事告诉你,不要畏惧,大胆地闯,大步地向前走,走到最后,你总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三本生”复读一年成功逆袭被多所国外名校录取
2014年,河南许昌高考生刘奇梅高考成绩仅485分,本来只能上一所三本大学。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学生,却在武汉三牛中美中学复读一年后,成功“逆袭”,被康涅狄格大学(全美排名第57)、罗格斯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塔克鲁斯分校等多所国外名校录取。
刘奇梅也记得,因为高考失利,她把自己变得封闭起来。刚进入“三牛”时,她只顾自己使劲学习,排斥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也经常学习到凌晨两三点才休息,但是学习效果并不好。“三牛”的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告诉她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她写申请材料,鼓励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让她逐渐从封闭的小圈子中走了出来,认识到学习并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也有规律和方法。于是她调整了自己,白天高效率学习,晚上按时休息。“这段复读的过程,也是我性格、习惯转变的过程。”
1学渣逆袭!一年从三本到北大
几乎所有认识孙宇晨的人都觉得,他考入北大是个奇迹。
2007年2月,他因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时,面试官甚至不知道他所就读的惠州一中位于哪个省份。在这所在他之前从未有人考入过北大的学校里,他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绩始终徘徊在二三十分间而不得不改学文科。此后,他的成绩有所好转,但直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时,仍然排在全年级100名开外。
大一时,他在《萌芽》杂志写下《一道论证题》,试图向人们证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弥补任何的遗憾,只要你下定了决心”。他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请中学生和他一道证明这道题目。文章发表后两年多里,他收到了接近1万封信件。
而如今,他即将以北大历史系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结束4年的本科学业。
关于高考成功的故事6个
高考是进入大学必须要过的一道门槛,当然啦!任何事都是有好与不好的,高考大军中有的人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有的人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高考成功的故事,也许可以给我们的读者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于高考成功的故事篇1:成功从一杯清水开始
12年前我高考落榜后进了一家广告公司,那年夏天因为大学梦的破灭,我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我害怕和不熟悉的人打交道,骨子里有那么一丝自卑。
7月的夏天,太阳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蝉从早到晚无休无止地鸣叫,把人的心都叫乱了。一天中午老板吩咐我把一份急件交给王先生。王先生是一位有身份的商人,我见过他一次。老板叮嘱我,王先生在开酒会,让我快去快回。
我拿着急件就出发了,连水也没顾上喝一口。在如火的骄阳下我一路奔波,找到那家酒店时我又累又渴,嗓子冒烟,还出了一身臭汗。在酒店二楼豪华宴会厅的门口,我看见宾客们手拿美酒香槟,频频举杯,王先生风度翩翩地徜徉在人群间,显然他是今天的主角。
我小心翼翼地走进宴会厅,因为自己身上有股难闻的汗臭,人们避让着我,眼神里充满了鄙夷。我的脸红了,低下头走到王先生面前,把急件交给了他,知趣地准备离开会场。酒会上每张桌子都摆着酒水,这对于极度干渴的我来说充满了诱惑,可我只是一个局外人,这些酒水与我无关。
我本能地用舌头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径直往外走。“请等等!”王先生忽然叫住了我。我回过头不安地问:“是不是我送的急件有什么问题?”“不是的,我看你浑身都是汗,喝一杯水再走吧。”他微笑着对我说。“这怎么能行?我只是一个跑腿的。”我羞涩地摇摇头说。“卑微不是退缩的借口,如果在这里你连一杯清水都没有勇气喝下去,你永远也不会成功。”王先生目光炯炯地看着我。
我鼓足勇气接过王先生递来的那杯清水,仰起脖子一饮而尽。参加酒会的先生女士们彼此高谈阔论,谁也没注意到这个小小的细节。
几年后我通过不懈奋斗有了自己的事业,参加过名目繁多的豪华酒会,喝过价格不菲的各种酒水,然而都不及那年夏天那杯清水甘甜爽口,它如同涓涓细流,淌过一个高考落榜生的心田,它让我明白高考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可以从高考后正式起航,成功也可以从一杯清水开始。
关于高考成功的故事篇2:我的18岁,我的高考
1986年,世界杯足球赛在墨西哥进行。比赛时间在6月初到7月初。
我从1978年第十一届世界杯开始,跟着爷爷和父亲守着一台九寸黑白电视机看阿根廷世界杯,1982年在14寸彩色电视机里看西班牙世界杯,到1986年时,已经是第三次看世界杯了。
可是,世界杯这一个月,就是高考前最后冲刺的关键时刻,到底是看,还是不看?
父亲在世界杯开幕那天,跟我郑重地谈了一次。他说:“知道你很想看世界杯,我也相信看几场球并不会影响你的高考,甚至觉得到这个时候,该下的功夫已经下足,没必要整天想着高考高考,搞得心理压力过大。看看球,调剂一下,说不定会有更好的状态。所以,你可以自己选择看球的时间场次,合理安排起居时间和学习时间。你已经18岁,可以为自己负责了。万一你高考不理想,也不要后悔,更不要跟世界杯联系上,大不了重考一次。”
当时,我简直觉得我父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
我表示看球绝不会影响高考复习,并和父亲一起选了一些小组赛,等进入淘汰赛阶段再选择自己想看的重要对阵。
1982年的世界杯使我成为巴西队的拥趸,我甚至认为意大利队的快速反击式打法像个小偷。那场世界杯历史上最经典的3:2的复赛,保罗·罗西的帽子戏法令我至今耿耿于怀。
1/4决赛,我崇拜的普拉蒂尼带领的法国队通过点球大战淘汰了我喜爱的巴西队,两队联袂奉献了世界杯历史上最具观赏价值的一场比赛。巴西队在我的眼泪中留下一片模糊的身影,远去了。
另一场1/4决赛中,一个影响我终生的人,用一种震惊世界的方式出现。在他连过五人踢进那个球的时刻,爷爷和父亲完全忘记了邻居们都在凌晨的睡梦中,爆发出我从没听到过的吓人的持续的呼喊,把母亲和妹妹都吵醒了,以为家里闯进窃贼,发生了激烈搏斗。
马拉多纳,一个终生的偶像,一个类似于信仰和准则的人,就这样在那个夏日的凌晨,远隔万里,素昧平生,却结实地、顽固地、永久占据了我心灵的一角。
每次熬夜看球后,父亲都帮我撒谎欺骗班主任,说我在家熬夜用功,白天会起得晚一点,早自习就不要强求我准时到校了。我每天到学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球友们绘声绘色地描述比赛,那架势颇有一点说评书的意思。后来回想,这也许是我阴差阳错的“体育解说前传”吧。
7月初,世界杯决赛来了,高考随后就到。
7月5日,高三年级考前动员。三百多名学生和几十名老师集合在学校最大的阶梯教室里,黑压压一片。大黑板上,红色楷书大号的粉笔字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气氛之肃杀,令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
就在教导主任讲话结束、校长的“战前”动员开始时,一个男生出现在门口。他迟到了,有点不好意思,却又无处躲藏,只能硬着头皮走进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他,现场鸦雀无声,静得连每个人的呼吸声都可以听到。
这个男生分明感觉到各种轻重火力在自己脸上来回扫射,几乎要把他吞噬。来自教导主任和年级主任老师的火力简直就是火焰喷射器,温度高得可以立即熔化任何金属。估计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他们不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恐怕连想也没想过,会有一名高三学生,以这样的态度面对高考动员这样神圣庄严的时刻。
这个男生快步走到台阶处,迅速向高处的最后一排座位走去。那里有死党们预留给他的位置,他们都在等候他带来的“早间体育新闻”之《世界杯快报》。
借着上台阶的机会,他巧妙地略略低头,躲过四面八方射来的交叉火网。走到最后一排,弟兄们的目光如同接应突围的救援火力一样,一个个满眼的企盼和兴奋。
“快说快说,谁赢了?谁是冠军?”声音小得根本不是听见的,而是看口唇动作看见的。
“阿根廷3:2胜,马拉多纳没有进球。比赛很精彩。”男生用最简洁的新闻语言发布了核心要点。一堆凑过来的脑袋迅速恢复正常状态和位置。
多年以后,这个男生干起了体育解说。当年凑过来的那些脑袋都说,这一点也不奇怪,他不干这个,干不好这个,才叫奇怪。后来,这个男生又不干了,那些脑袋又说,他不干了也不奇怪,一定是不快乐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从小就是这样。
这个男生就是我。那一年,我18岁。
关于高考成功的故事篇3:无脚青年跪行高考路
第一次看到李卫的人都会诧异,一个没有双脚的人,不论是打乒乓球,还是上楼梯都很自如,甚至有人怀疑他不是没有脚,只是腿短。
2011年6月7日上午8时30分,汉阴县中学考点门口聚集了千余名高考生,监考老师一声哨响,校门打开,考生陆续踏上学校特意铺设的红地毯。在他们当中,一个只有1.2米高的考生引人注目,他叫李卫,穿着鞋子却没有脚,凭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毅力,跪行走入考场。
爬行一个多小时上学
21年前,李卫出生在汉阴县蒲溪镇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他的降临为家庭带来欢乐。然而,快乐被一场车祸无情地打碎了,母亲说她至死也忘不了1994年4月2日那一天。3岁多的李卫和伙伴在村口的公路边玩耍,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一辆疾驰的卡车将李卫卷入车轮下,稚嫩的双腿被压得血肉模糊,当场昏死过去,在医院治疗近一年的时间后,他的人生从此拐入另一个轨道,一段没有双脚的人生,大部分时间在地上爬着度过。到了7岁,别的孩子都背着书包上学了,李卫哭着闹着也要上学,母亲背着他到村里的小学跑了好几趟,学校都不愿意接收。
母亲只得向上一级的教育部门反映,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家到县城天天往返几十公里,四处找人给孩子一个上学的机会。她的执著打动了对方,在县教育局和残联的协调下,李卫终于坐进了教室,只是比别的孩子迟了近两个月。
头三年里,都是父母轮流背着李卫上下学,有一次逢农忙抢收,父母实在没时间接送他,就让他呆在家里看书。当时10岁的李卫很倔强,硬是从家里爬到了学校,近千米的路途,他爬了一个多小时,老师看到教室门口的李卫很吃惊,为他拍掉浑身的泥土后说:“明天我来接你上学。”第二天,还未等老师来接,李卫再一次爬到了学校。这样几趟爬行后,他尝试用膝盖当脚,跪在地上向前走,父亲看到后高兴却又心痛地说:“李卫终于可以自己走路了!”只是这样代价很大,几天下来裤子磨破了,双膝磨烂了。父亲就找了块汽车内胎,裹在李卫的膝盖上,但没几天就被磨破了,李卫看到母亲的胶鞋结实,试着将仅剩的一截小腿塞进去,用鞋带绑在大腿上,没想到还行,就这样开始跪行求学之路。
李卫一家4口住在2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睡觉的地方都很紧张,父母倾其所有支持李卫上学,一直到后来儿子学画画,接连两年在西安进行考前培训,每次3个多月的时间要花4千多元,这几乎是全家一年的收入。这对朴实的夫妻说,为了孩子能走出大山,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他们即使赊账、卖血都值得!
梦想能真正地站起来
第一次看到李卫的人都会诧异,一个没有双脚的人,不论是打乒乓球,还是上楼梯都很自如,甚至有人怀疑他不是没有脚,只是腿短。李卫讲,自己为了练习跪着走路,两个膝盖上的皮不知磨掉了多少层,十多年来小伤口不断,无论寒暑冬夏,两个膝盖还有小腿都是红肿的。
前些年,有人说不能让孩子跪着走一辈子吧,建议趁早装个假肢让他站起来,家人就花了两千块钱,在安康市订做了一对假肢。由于长时间跪地行走,李卫两个残缺的小腿已经僵硬,很难伸直,装上假肢的他刚站立起来还未迈出一步,便狠狠地摔在地上。当时虽然疼痛难忍,但总算有了一次站立起来的机会,李卫很开心,他说站起来比母亲还要高,站起来的感觉真好。心情好的时候,他会装上假肢扶着门框站一会儿,哪怕只有一分钟,因为小腿被拉伸和挤压的疼痛令他支撑不住。
小学毕业后,李卫到距家3公里的蒲溪中学上初中、高中,家里就准备了一辆手摇三轮车,李卫就这样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虽然很艰难,李卫却很自信、很乐观,这种精神令同学们佩服,都乐于与他交往。
到了高一,学校的美术班选拔学生,李卫问美术辅导老师张帆:“我也想画画,你看行不行?”张老师在李卫上初中时曾注意过他,认为他有一些天赋,但不突出。为了给他鼓励,张帆当场收下了这个徒弟,并对他说:“学好画画,即使不上大学,你在工地上打工搬不动砖头,还可以写个标语画个版画。”随后,李卫更刻苦地学画,张老师常常带着他在校园里找地方画画,冬天在没有窗户的礼堂里画,夏天就坐在草地上画,没有石膏像,就临时借用朋友的让他临摹,颜料、画笔都是最低价批发来的。
去年高考,李卫因7分之差而落榜,他毅然决定复读,他说美术虽然是贫穷学生的奢侈梦想,但他愿意为之努力。令家人和老师欣慰的是,李卫通过全省美术联考,在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单招考试中名列第19名。“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6月2日晚,汉阴县蒲溪中学高考补习班上完最后一节课后,为了给自己减压,学生们在教室里安排了一场party。李卫站在舞台中间,微闭双眼忘我地大声唱着《我的未来不是梦》。
李卫计划大学毕业找份工作,攒钱做对好假肢,和正常人一样站起来行走。带着这个梦想,李卫踏着红地毯步入考场。
好了,关于高三复读成功故事和复读生的高考励志故事:奇迹靠自己创造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网上报名文中图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644062549@qq.com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www.rule13ltd.com